我国是牛肉生产和消费大国,然而,我国本土品种产肉性能偏低,使得肉牛主导品种的核心种源严重依赖进口。为打破这一局面,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经多年努力,主导育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专门化肉牛新品种“华西牛”。农业农村部发布第498号公告,于2021年12月1日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,获得了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,并于2022年8月9日召开的“华西牛”肉牛新品种发布会上正式发布。
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现武介绍,近年来,我国肉牛生产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,但仍不能满足消费的快速增长需要。究其原因,我国肉牛业起步晚,产业基础差,自有品种生产效率低,未能形成完善的良种繁育体系,肉牛单产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,使得我国肉牛主导品种的核心种源长期依赖国外,制约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。因此,加快肉牛产业转型升级,实现绿色高质高效发展,成为现实而又紧迫的重要课题。
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、研究员李俊雅介绍,研究团队选定内蒙古乌拉盖地区作为肉牛新品种培育基地,培育之初,利用当地蒙古牛、三河牛和西门塔尔牛等品种进行杂交组合筛选,并于2004年开始在乌拉盖组建华西牛育种核心群,开展选育提高工作。在育种过程中,紧跟世界肉牛育种技术前沿,构建了我国第一个肉牛基因组选择参考群,建立了770K的基因型数据库,创建了我国首个肉牛全基因组选择分子育种技术体系,总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。同时,坚持“联合育种,统一协调,全国一盘棋”的育种思路,育种群体生产性能大幅度提高,优秀种牛推广数量不断扩大。
最终育成的新品种“华西牛”生长速度快,净肉率高达53.95%,成年公牛体重达900 公斤,成年母牛体重达550 公斤以上,主要生产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。同时,它繁殖性能好,适应性强,既适应我国的牧区、农区以及北方农牧交错带,也适应南方草山草坡地区。
李俊雅表示,育种工作犹如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。新品种的审定通过,仅仅是种源自立自强的第一步。接下来,将对标世界主流肉牛品种,对“华西牛”进行持续选育提升,努力打造国际一流水平的肉牛育种技术平台,不断提高“华西牛”的市场竞争力。预计到2025年,每年可提供进站采精公牛400头左右,到2027年,每年可提供优秀种公牛达到500头以上,以尽快实现肉牛核心种源自主可控,并参与国际肉牛种质市场竞争。
犊牛羔羊代乳品,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根据早期断奶犊牛、羔羊的免疫反应与营养需要特点,利用国产大豆和小麦蛋白质原料,经过特殊的加工工艺而研制的特种饲料产品。具有独立的知识产权,在我国首次提出并示范了犊牛、羔羊早期断奶技术及配套产品,是我国第一个获得行政批准的技术产品,获授权专利5个,获得国家新产品证书和北京市自主创新产品,研究成果获北京市2011年度..
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